銀行歷史與發展沿革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商銀)創立於1915年6月,由知名銀行家陳光甫先生等人於上海市寧波路創辦,初始資本僅10萬元,當時被稱為「小小銀行」。創行之宗旨在於「服務社會、輔助工商實業、發展國際貿易」,強調深入社會、扶植工商、以服務取勝。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上海商銀發展迅速,曾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銀行之一,全盛時期於全國各地擁有多達111家分支機構。抗日戰爭期間,該行曾南遷香港、重慶以避戰火,戰後返回上海繼續營運。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上海商銀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1950年,原先在香港的分行改組獨立為「上海商業銀行」,上海商銀則以特殊控股方式持有該香港子行過半數股權(此香港上海商業銀行即現今港資的上海商業銀行,與台灣的上海商銀為關係企業)。1954年,上海商銀在臺北市設立總管理處並重新註冊,開始籌備復業。經過漫長準備,終於在1965年6月16日正式在台北館前路開業,成為唯一一家自中國大陸遷台後復業的民營銀行。復業初期經營相當保守,截至1982年時,全台僅設有營業部、國外部、儲蓄部、高雄分行及城中分行共5處據點。
自1983年起,上海商銀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時任董事長榮鴻慶先生的帶領下,銀行秉持「處處為您著想」的服務理念,大力拓展業務版圖。該行加速推動業務自動化提升服務品質,並積極擴增國內分行據點。同時,著眼兩岸三地商機,上海商銀開始發展兩岸金融業務,並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1991年,總行遷至臺北市民權東路一段2號的現址,標誌著營運據點的擴大。
21世紀以來,上海商銀持續壯大並創新:1990年代末成立保險代理、人壽代理等子公司,拓展綜合金融服務。2006年至2011年間,該行每年獲准新設立的國內分行數量在同業中名列前茅。在海外拓點方面,上海商銀於2006年在越南同奈省設立第一家海外辦事處,2008年設立香港分行,為首家直接在海外成立的分行據點。此後陸續於新加坡、中國無錫等地拓展據點,並在泰國、柬埔寨、印尼設立代表處,逐步編織國際網絡。2014年9月,上海商銀股票登錄興櫃(公開發行);2018年10月則成功於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當日收盤市值為當年台股最大的新上市公司之一。
經過一個世紀的演進,上海商銀目前已發展成臺灣的大型商業銀行之一。截至2023年底,該行在國內共設有75家分行;海外營運據點包括香港分行、越南同奈分行、新加坡分行、中國大陸無錫分行,以及泰國曼谷、柬埔寨金邊、印尼雅加達等多處辦事處。此外,上海商銀透過持股58%之香港子公司「上海商業銀行」(Shacom),間接參與香港及大陸市場經營。該行現任董事長為李慶言先生,總經理為郭進一先生。2022年上海商銀稅前盈餘達新台幣232.32億元,總資產規模超過新台幣2兆3千億元。百年來從創始時的資本額10萬元成長至今實收資本超過486億元,新台幣淨值近2,000億元,堪稱歷史悠久且根基穩健的民營銀行代表。
核心金融商品與服務介紹
作為全方位的商業銀行,上海商銀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商品與服務,滿足企業與個人客戶的需求。存款業務方面,該行經營新臺幣及外幣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一元起存等特色產品,歷來強調普惠金融,早在創行初期便率先推出「一元儲蓄存款」以鼓勵小額儲蓄。目前上海商銀在臺灣銀行界的存款市占率雖非排名前列,但仍為重要的存款機構之一,透過穩健的利率策略及創新存款產品,累積了廣大的忠誠客戶群。根據2023年資料,全臺銀行存款餘額前十大業者合計佔六成以上市場;上海商銀在此競爭態勢中,以紮實的客戶基礎和靈活服務持續成長。
放款業務方面,上海商銀的授信版圖涵蓋企業金融與個人金融兩大領域。在企業金融方面,該行提供企業存款、營運週轉金貸款、購置設備貸款、進出口押匯、外匯交易及國際貿易融資等服務,一直以來扮演中小企業資金後盾的角色。2023年底,其企業金融放款餘額約佔總資產的34%,顯示對公營運貸款在資產配置中舉足輕重。在個人金融方面,上海商銀提供房屋貸款、汽車貸款、小額信用貸款等多種消費性貸款,以及信用卡循環信貸等業務。個人放款在2023年底佔該行總資產約22%,其中房貸是主要項目之一。另信用卡循環放款占資產比重不到1%,顯示該行信用卡業務穩健經營、風險控管良好。上海商銀發行多元的信用卡產品,包括Visa、MasterCard等卡別,針對不同客層推出現金回饋卡、聯名卡等,提供購物優惠和分期付款服務,為持卡人打造便利的消費體驗。
財富管理與信託服務也是上海商銀的重要領域。該行設有專業的財富管理中心,提供包含基金、債券、保險及結構型商品等理財商品的諮詢與銷售服務,並針對高資產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財富管理方案。隨著台灣高淨值客群的成長,上海商銀積極投入高端財富管理市場,協助富裕族群進行資產配置與傳承規劃。據統計,上海商銀針對億元資產等級客戶推出的高階財富管理及傳承服務(稱為「傳富」管理),截至2023年中資產規模已達400億元,成立一年內即成長一倍,顯示該行在私人銀行業務上的潛力。此外,上海商銀具備完整的信託業務牌照,可為客戶辦理財產信託、不動產信託、遺產管理、退休金信託等業務。2021年該行在信託業務創新方面榮獲「多元信託創新獎」優質獎與最佳推動獎。這些榮譽反映出上海商銀在開發信託商品與提供客製化服務上的成果。
數位金融服務是近年銀行業務的重點,上海商銀亦不落人後。該行提供完整的數位渠道,包括24小時自助服務的ATM網絡、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App等,方便客戶隨時隨地查詢帳戶、轉帳匯款、繳費與交易。早在1988年,上海商銀即首創台灣24小時ATM服務,並率先與超商合作在店內設置ATM機,開創便利商店金融服務的先河。1991年,又設立「24小時電子銀行服務區」,提供全天候電話理財服務。1999年,該行業界先驅開辦基金網路下單業務;2000年則開辦網路小額外匯交易,種種創新舉措使其在電子銀行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目前,上海商銀的行動銀行App「上海銀行行動網銀」具備帳戶查詢、轉帳、線上繳費、投資交易等功能,並導入指紋、人臉辨識等生物認證提升安全性。該行亦推出數位存款帳戶服務,新客戶可透過線上身份驗證快速開戶,享有數位帳戶專屬的手續費優惠與較佳存款利率。透過電子金融的深耕,上海商銀讓傳統金融服務更趨便利、貼近年輕一代客戶的需求。
綜觀而言,上海商銀的核心業務範疇涵蓋企業金融、個人金融、財富管理、信用卡、信託與數位銀行等領域,形成「一條龍」式的綜合金融服務。該行藉由在產品線上的不斷創新與服務品質的提升,成功打造出靈活多元的金融商品組合,奠定在臺灣金融市場穩健成長的基礎。
在台灣不動產金融市場的角色與地位
在臺灣不動產金融市場中,上海商銀雖非規模最大的幾家銀行之一,但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台灣房貸市場長期由公股銀行(政府持股銀行)及大型金控旗下銀行主導,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庫銀行等八大公股行庫更是承辦多項政府優惠房貸專案。然而,上海商銀作為歷史悠久的民營銀行,憑藉靈活的策略和創新的房貸產品,在競爭激烈的房貸市場中找到了自身定位。該行特別強調審慎授信與扎實風控,重視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與貸款用途的正當性。董事長李慶言曾強調,上海商銀在房貸業務上「重視剛性需求以及貸款人還款能力」,專注服務真正自住購屋需求的客群。這種審慎經營的理念,讓該行的房貸資產品質維持良好,逾期放款比率長期保持在極低水準(近年約0.17%),顯示其在房貸市場以穩健著稱。
房屋貸款產品方面,上海商銀提供多樣化且具競爭力的方案,包括一般房貸、指數型房貸、組合式房貸等,以符合不同類型房貸客戶的需求。其指數型房貸係以一種公開透明的定儲利率指數為基礎計價:利率=「定期存款利率指數」+「固定加碼利率」,其中指數參照市場前十大行庫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的平均值。由於利率指標公開透明且加碼幅度明確,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銀行利潤,體現公平公開的原則。上海商銀早在2008年即全面採用此利率指標計價方式,成為台灣房貸市場上利率透明化的先行者之一。該行亦配合政府政策性房貸專案,提供如「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等搭配方案,協助年輕族群減輕購屋負擔。因此,在首購族、自住客層中,上海商銀累積了良好口碑。
市場地位方面,根據2023年銀行業資料,上海商銀雖未進入房貸餘額前十名之列,但透過差異化經營,在某些利基市場具有競爭力。例如,面對2022年推出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俗稱新青年安心房貸)由八大公股銀行獨家承辦,民營銀行房貸業務或多或少受影響之際,上海商銀即調整策略,鎖定房貸轉貸(再融資)客群,提供市場上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利率方案,以爭取有換貸需求的房戶。據該行高層表示,上海商銀針對優質轉貸戶開出的最低房貸利率可達年息2.185%,接近市場當時的最低價,使其在房貸利率戰中仍保有競爭動能。同時,上海商銀亦積極與不動產仲介、建築商等異業合作,擴大房貸業務來源。在建商融資方面,該行適度參與建案聯貸及土地融資,但保持謹慎比例,以管控風險。整體而言,上海商銀在不動產金融市場憑藉靈活利率、創新產品及穩健風控,扮演著為自住型買房族和中小型建設公司提供融資支持的利基型銀行角色。
二胎貸款市場趨勢與上海商銀的產品特色比較
「二胎房貸」是近年房市資金運用中備受關注的話題。所謂二胎房貸(二順位房貸),是指借款人將已設定第一順位抵押權貸款的房屋,再向另一家銀行或機構以同一房產設定第二順位抵押權貸款。由於第二順位的清償順序在第一順位之後,對貸方風險較高,因此二胎房貸通常利率較第一胎房貸為高,但相對於無擔保的純信用貸款,二胎房貸因有房屋作擔保,可提供較高額度及較長還款期。對資金有周轉需求而又不願出售房產者而言,二胎房貸提供了一條變現房屋淨值的途徑。不過,借款人須審慎評估自身償債能力,因為二胎房貸增加了每月負擔,一旦無力償還,房屋可能面臨遭法拍的風險。
市場趨勢方面,進入2024-2025年,台灣房地產景氣趨於降溫,房市進入盤整期,交易量縮減、部分區域房價出現鬆動。在此背景下,各銀行對房地產放款普遍趨於保守。據銀行業內消息,公股銀行在制定2025年放款預算時,傾向讓不動產貸款餘額零成長甚至小幅縮減。未來一年對建商的融資審核將更趨嚴格,房貸成長率可能明顯放緩。這意味著銀行對二胎房貸的態度也趨於審慎,一般僅對信用評分良好、有穩定收入且房屋剩餘淨值充足的客戶提供二胎融資。此外,央行連續升息後市場利率維持較高水準,二胎房貸利率水準相比前幾年有所提高。根據2025年初市場資料,不同銀行的二胎房貸年利率約在3%至10%不等,視借款人條件與擔保品狀況而定。部分中小銀行為吸引客戶,推出前幾個月超低優惠利率,例如陽信銀行前3個月年利1.99%、此後轉為2.14%起的機動利率;玉山銀行則提供3.15%起跳、最高上限接近9.88%的區間利率,彈性頗大。相較之下,公股行庫的二胎貸款利率通常採固定加碼制,約在中等水準但額度較嚴格。整體而言,二胎房貸市場競爭正逐漸走向產品多樣化,各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推出不同特色的方案,以滿足有資金周轉需求的房屋持有者。
面對上述趨勢,上海商銀在二胎房貸業務上也展現出獨特的產品特色和策略。首先,該行推出的「活用型房貸」實際上將傳統房貸與額度貸款相結合,讓房貸客戶可靈活運用房屋淨值資金。所謂活用型房貸,即「指數型房貸+額度房貸」的結合,其下又細分為三種產品:回復型房貸、理財型房貸和綜合房貸。以回復型房貸為例,當借款人償還部分貸款本金後,已還款的額度自動轉成可循環動用的額度(第二順位)房貸,無須重新申請即可再度借款。這等於銀行預先核給借款人一筆額度,可在未來需要資金時提取使用,且不使用時不計息。理財型房貸則是在申請首胎房貸時,同步核准一筆循環額度供日後靈活支用;綜合房貸則將部分貸款做為一般分期攤還,部分設定為循環額度,兼具長期還款與短期周轉之功能。透過活用型房貸,上海商銀的房貸客戶相當於擁有一條「備用現金池」:當需要資金裝潢、子女教育、創業或其他用途時,可直接動用額度房貸而不必重新申請,節省時間與手續成本。這項創新設計在市場上頗具特色,替代了傳統必須另辦二胎貸款的繁複流程。
此外,上海商銀在二胎貸款審核上維持一貫的謹慎原則。一般而言,該行接受以本行第一順位房貸戶追加申請額度房貸(等同二胎)或者他行房貸戶來該行申請二胎,但對借款人的信用、收入、房屋價值、第一胎餘額等條件審查嚴格,確保第二順位債權仍有充分擔保品保障。利率方面,上海商銀的二胎房貸利率會視個案風險定價,一般優質客戶可獲相對較低的加碼利率;若透過「活用型房貸」機制,更能享有與首胎房貸相同的計價基準(即定儲指數利率)加計合理加碼。目前市場推估上海商銀二胎房貸年利率大致落在3%~6%區間(實際依個案而異),在同業中屬於中低水準,凸顯其惠及客戶的經營風格。綜合比較,其他銀行的二胎房貸多半需另行申請額度、流程繁瑣,而上海商銀以創新的活用型房貸讓借款人「一次申請、循環使用」,在便利性與彈性上勝出一籌。同時,其以公開指數訂價使利率透明,也有助於借款人降低資訊不對稱的疑慮。對需要額外資金周轉的房屋持有者而言,上海商銀的二胎房貸方案提供了一個兼顧彈性與安心的選擇,在二胎貸款市場上別具競爭力。
銀行數位化發展與數位工具介紹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銀行業數位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上海商銀身為百年銀行,近年來積極擘劃數位金融藍圖,從內部組織、對客服務到創新實驗均大力投入,以保持競爭優勢。早在前網路時代,上海商銀便以創新的電子服務著稱:前文提及的24小時ATM、電子銀行服務區等皆是該行順應科技潮流的成果。進入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時代後,上海商銀更大刀闊斧推動全方位的數位轉型策略。
首先,在數位金融服務平台方面,上海商銀強化了企業與個人客戶的電子化服務。其企業網銀平台「全球一路通」提供跨境資金調撥、貿易融資線上操作等功能,結合電子支付系統便利企業進行全球交易。個人網銀與行動銀行則持續升級操作介面與交易功能,引入如轉帳OTP驗證、跨行快速付款等新機制,提升用戶體驗與安全性。同時,上海商銀增設了線上貸款申請服務,例如「微企e智貸」(針對微型企業的一站式線上貸款)、一般個人信貸線上申辦,以及房貸線上試算與初步審核機制。這些創新讓客戶無需親臨分行,也能獲取貸款融資,特別在疫情期間展現出強大的遠距服務能力。為配合這些數位服務,該行的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系統在近年皆進行了大規模升級,強化系統穩定性與擴充彈性,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線上交易量。
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上海商銀勇於嘗試新技術,並與外部創新團隊合作。該行是台灣第一家開辦「區塊鏈會計師函證」服務的銀行——透過與財金資訊公司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協助企業快速完成財務報表的函證程序,提高了作業效率與安全性。此外,上海商銀也名列第一波「開放銀行API平台」上線銀行之列,積極參與臺灣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潮流。在人工智慧領域,該行轉投資了AI與行動支付等新創公司,引入智能客服機器人,提供24小時線上諮詢服務,並推出結合語音助理的服務機器人,讓客戶可透過語音指令查詢資訊或辦理業務。上海商銀也是第一家推出「台灣Pay」行動支付的民營銀行,早在政府大力推廣行動支付初期即加入行列,讓持卡人能以QR Code在商店付款,便利性大增。
為孕育更多創新點子,上海商銀在2022年設立了數位科技創新中心CloudSpace。這是金融業首創的舉措,提供新創公司進駐的開放式創新場域,銀行與新創團隊在此共同研發新產品或服務。例如該行曾舉辦兩岸三地「上海銀行校園黑客松」金融科技競賽,將優勝學生團隊的創意作品商業化,應用在銀行實務場景中。此外,上海商銀於2023年擴編原數位金融處為「數位金融事業部」,成為與企業金融、個人金融並列的第六大事業部門,提升組織位階以吸納更多數位金融與資訊科技人才。同年並在臺南設立南區資訊開發中心,招聘在地IT人員,並計畫設立南區數位創新中心,展現對數位轉型的高度重視。
展望未來,上海商銀的數位化將持續深化。一方面該行正推進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的建置,以強化資訊處理能力及產品創新速度。另一方面,面對第三方支付、純網銀等新興競爭者,上海商銀將更積極優化自身數位渠道,提供更貼近年輕客群喜好的操作體驗。同時,藉由結盟台灣電商與國際支付巨頭(如先前與PChome及騰訊財付通合作推出「電商跨境通」服務),拓展數位業務版圖。可以預見的是,這家百年銀行正以敏捷創新的姿態擁抱科技浪潮,在數位金融時代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小企業與個人金融服務
中小企業(SME)歷來是臺灣經濟的命脈,而上海商銀的前身宗旨之一即為「輔助工商實業」。因此,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域,上海商銀一直扮演積極拓荒者的角色。該行深諳中小企業資金周轉靈活、講求速度的特性,提供多元化且彈性的融資方案。例如,針對中小企業常見的需求,上海商銀設計了週轉金信用貸款、應收帳款融通、進出口融資、廠房購置貸款等產品,協助業者因應不同的資金用途。對於有房產的中小企業主,銀行則提供房屋抵押授信,以企業主個人或家族名下不動產作擔保,提高授信額度並降低利率負擔,這也是許多家族企業常用的融資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商銀開辦了「微企e智貸」線上服務,專門針對規模較小的新創及微型企業,以較簡化的審核資料、線上申請流程來加速放款決策。此舉響應了金管會普惠金融政策,讓過去較難取得銀行融資的小微企業也有機會獲得資金挹注。
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上海商銀強調在地深耕與客製化。全台各地的分行會依據所在地產業特性,對中小企業提供量身打造的金融解決方案。例如高雄、台中等工業重鎮的分行針對製造業客戶,可能提供匯率避險、原物料採購貸款等專業服務;都會區的分行則對科技業、新創產業客戶加強創投媒合、政府補助計畫資訊等增值服務。該行的企業金融專員經常深入工廠、商圈,主動了解客戶營運狀況並提供諮詢,體現「處處為您著想」的精神。在政府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方面,上海商銀也是配合度很高的銀行之一,例如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各項青年創業貸款、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專案等,透過政府擔保機制降低銀行放貸風險,進而願意對條件尚未成熟的中小企業給予機會。這種支持中小企業的風範,也為上海商銀贏得許多在地企業主的信賴。
對個人金融服務而言,上海商銀提供從基礎儲蓄到財富管理的一條龍服務。首先在基礎銀行服務方面,該行針對個人客戶提供多種活存、定存產品,以及轉帳匯款、薪資轉帳、自動扣繳等便利服務。其「一元開戶」傳統延續至今,門檻低且服務親切。針對退休族群,還有高齡友善的金融措施,例如無障礙ATM、據點的貼心服務專員等。個人貸款方面,除了上文詳述的房貸與信用貸款,上海商銀也提供汽車貸款(新車、二手車均可承做)以及留學貸款、醫療貸款等特定用途借款,以滿足客戶人生各階段的資金需求。信用卡服務則著重回饋與分期優惠,持卡人可在百貨、餐飲、加油等領域享有折扣回饋,並可彈性分期付款。近年來,該行也順應行動支付潮流,將信用卡綁定行動支付工具(如Apple Pay、Samsung Pay)以及台灣Pay、街口支付等,方便客戶以手機支付。
財富管理服務對個人客戶尤其是中高資產族群至關重要。上海商銀在各主要分行設有理財專區與合格理專,提供一對一諮詢。產品線涵蓋基金(國內外股票型、債券型基金等)、結構型商品(連結指數或匯率的投資商品)、壽險與年金保單(透過上銀人身保險代理人公司銷售)、產險商品(旅平險、產險透過上銀財產保代銷售)等。此外,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上海商銀也提供信託養老、遺囑信託等專業服務,協助客戶規劃退休生活和財產傳承。2023年該行更進一步針對企業主的第二代推出「傳承服務」,協助企業傳承人規劃接班及財富分配。雖然相較國泰、富邦等大型金融集團的私人銀行業務規模,上海商銀的財管業務仍在成長階段,但其著重中小企業主及其家族的服務策略頗具特色,切合此類客群在生意與家庭財富上的綜合需求。截至2023年中,上海商銀所服務的高資產族群規模顯著提升,顯示該行在耕耘本土富裕客層上已初見成果。
綜上所述,上海商銀以中小企業金融與個人全方位理財兩大面向為支柱:前者深度支持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成長,後者陪伴個人客戶從儲蓄、小額信貸到財富增值、傳承的每一步。在臺灣金融服務版圖中,上海商銀藉由專業而溫馨的服務,成功連結企業與家庭的金融需求,充分展現出「企業好夥伴、家庭好鄰居」的銀行角色。
永續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
永續經營(ESG)與企業社會責任(CSR)已是現代企業的重要課題。上海商銀身為金融業百年企業,深刻明白永續發展對企業長遠穩定的重要性,近年來在公司治理、環境永續、社會公益等各方面均投入大量資源,力求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典範。
在公司治理方面,上海商銀建立了完善的董事會與監理機制,強調誠信經營與資訊透明。該行定期發布CSR報告(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在經濟、環境、社會各層面的績效。2023年,上海商銀的永續報告在「第十七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中榮獲金融保險業白金獎第一名。同時,標準普爾S&P的全球永續年鑑將上海商銀評選為產業排名前10%的ESG優良企業,肯定其在永續實踐上的成效。這些獎項顯示該行在治理面和永續資訊揭露上達到業界領先水準。
在環境永續方面,上海商銀積極響應全球減碳趨勢。2023年該行正式簽署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承諾制定符合巴黎協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目前,銀行正進行投融資組合的碳盤查,盤點貸款與投資可能產生的碳排放,並將據此規劃減碳策略和目標。內部營運方面,新總行大樓在2024年落成啟用時即取得「耐震標章」、「銀級綠建築標章」及「銀級智慧建築標章」,彰顯在建築節能與安全上的投入。同時,上海商銀在2023年取得信用卡及簽帳金融卡產品碳足跡的國際認證,並獲頒環保署的碳足跡標籤證書。這表示該行連發卡這樣的金融產品都計算並降低碳排放,十分創新。另外,該行計畫發行永續發展金融債券,募集資金投入綠色產業或社會公益項目,以金融力量推動永續發展。內部管理則導入ISO 46001水資源管理系統及ISO 20400永續採購標準,落實節水與負責任採購的承諾。從節能減碳到綠色金融,上海商銀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全面且深入。
在社會公益與慈善方面,上海商銀延續「服務社會」的初心,透過兩大基金會長期投入各項公益活動。成立於1980年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致力於文化、教育領域的贊助與推廣,多次獲得文建會(文化部)的文馨獎肯定。例如該基金會持續資助藝術展演、傳統文化保存計畫,以及偏鄉學童的閱讀與學習計畫,獲頒文馨獎金獎及銀獎等榮譽。同時,「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聚焦於社會救助與慈善公益,每年捐助弱勢團體、贊助重大公益活動,並在天災發生時迅速響應賑災。銀行員工也在基金會號召下參與各類志工服務,例如定期探訪老人安養中心、辦理偏鄉義診、贊助身心障礙者活動等,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上海商銀亦重視體育公益,近年獲教育部體育署頒發「運動企業認證」,鼓勵員工及社會大眾投入體育活動。這些慈善與公益投入,不僅履行了企業社會責任,更深化了銀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
在員工關懷與職場社會責任方面,上海商銀推行友善職場措施,如提供員工完善的在職訓練與生涯發展管道、保障員工福利、落實性別平等與多元共融政策等。該行曾獲政府評選為「優良健康職場」,顯示其在員工健康促進與職業安全上亦表現優異。透過良好的勞資關係與重視人權,銀行內部也實踐了CSR的重要一環。
總體而言,上海商銀在ESG與CSR上的努力已融入日常營運與長期策略之中。從內部治理、環境保護到社會公益,皆有周延的規劃與績效展現。不僅獲得國內外獨立機構的肯定,更為金融業界樹立了永續經營的標杆。對台灣的一般民眾而言,一家銀行願意為環境盡責、為社會付出,就不僅是一個金融服務提供者,更是社會安定與進步的推手。上海商銀正是以這樣的姿態,實踐著企業公民的責任與使命。
台灣金融市場中的競爭策略與發展趨勢分析
臺灣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在銀行業尤其明顯。截至2024年,台灣共有數十家本國銀行,其中多數隸屬於金融控股公司體系,各銀行為擴大市占率無不卯足全力。大型行庫憑藉龐大的資本與通路網,在存放款市場居於領導地位;民營銀行則各尋定位,或深耕特定客群,或強化服務特色,以在夾縫中求取成長。上海商銀作為獨立經營(非屬金控集團)的一家民營銀行,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其競爭策略與發展脈絡頗具代表性。
首先,上海商銀選擇了穩健經營、漸進擴張的路線。在2000年後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不少銀行積極推廣高利率定存、寬鬆信貸以快速擴大業務規模,卻也埋下風險隱憂。而上海商銀相對保持理性步調,強調資產品質優先於規模。其資本適足率長期維持在15%以上,遠高於法定標準10.5%;逾期放款比率近年維持約0.2%以下,備抵呆帳覆蓋率超過800%,這組數據在同業中名列前茅,意味著該行抗風險能力及壞帳準備非常充足。如此優異的資產體質,使其獲得國際評等機構的高度評價,S&P給予長期twAA、短期twA-1+的信用評等,顯示外界對其償債能力及穩定性的信心。在獲利方面,上海商銀的表現同樣穩定亮眼:2013至2023年間,每股盈餘(EPS)逐年提升並連續配發股息,平均配息率達5~6成,餘下利潤累積為保留盈餘以持續壯大資本。銀行每年淨利相當於資產的約8%~10%,資產運用效率高於多數同業。穩健的獲利與股利政策也使其股票成為投資人眼中的績優生,截至2023年市值約2,210億元,在台股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3,在純銀行股中名列第一。這反映市場對上海商銀長期經營績效的肯定。
在競爭策略上,上海商銀選擇差異化經營,避開與巨型銀行硬碰硬的全面競爭,而是發揮自身優勢佈局利基市場。首先,該行充分利用其跨境優勢:透過與香港上海商業銀行及大陸上海銀行的交叉持股關係,搭配該行設於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海外據點,積極拓展兩岸三地的台商及陸資企業客戶。例如,許多在大陸投資的台商需要同時使用臺灣和香港的金融服務,上海商銀便可串聯其香港子行提供一條龍服務。這是其他純本土銀行較難複製的優勢。其次,在國內市場,上海商銀深耕中堅客群:如前所述,中小企業主、傳產企業第二代、地方富裕家庭等,是大型金控較少專門聚焦的區塊,卻是上海商銀長年累積人脈與信譽之處。透過人性化服務與靈活作業,該行在這些客層中建立了良好口碑,形成穩固的客群基礎。第三,上海商銀著力打造服務特色,例如其行員在許多民眾眼中態度親切、效率頗高,加上分行雖不算滿街林立但遍佈主要城市且裝潢典雅、服務舒適,吸引一批重視服務品質的客戶群。有別於部分大型銀行給人程式化的印象,上海商銀以「溫馨、尊重」的服務文化抓住客戶的心。
就市場發展趨勢而言,台灣銀行業目前面臨幾大挑戰:超低生育率導致年輕客群縮減、數位原生代客戶習慣改變、純網路銀行崛起、以及利率循環變化等。這些對傳統銀行都是衝擊。上海商銀的對策,除了前述大力投入數位轉型,以迎合年輕世代及科技潮流外,也非常注重利率趨勢和資產品質管理。例如在2022-2023年全球進入升息循環時,該行因體質健全迅速受惠於存放款利差擴大,2023年前五個月合併淨收益達193.13億元,年增15.4%,獲利大幅成長。然而銀行也深知景氣循環不可逆料,因此一方面積極趁順風期開拓業務,另一方面未雨綢繆持續提列呆帳準備,以因應未來可能的逆風。金融監理方面,金管會鼓勵銀行走向合併或策略聯盟以提升競爭力,市場上亦不時傳出中小銀行尋求結盟的消息。對此,上海商銀選擇透過內部強化來保持競爭力,目前並無明顯的併購動作。但未來不排除在合適時機與其他金融業者策略合作,如共同投資金融科技、資源共享等,以提升服務廣度。
值得留意的是,上海商銀近年也展現出積極拓點的企圖心。國內方面,2023年獲准在臺南市與苗栗縣各增設一家分行,藉此開拓南部及中部次級城市市場。這對於分行版圖已達75家的上海商銀而言,顯示出持續向空白市場滲透的意願。海外方面,該行順應臺灣產業全球布局的趨勢,評估在日本、澳洲設立據點。特別是考量到台積電赴日本熊本設廠帶動的供應鏈金融需求,上海商銀有意跟進在日設立營業據點提供服務。同時,其在柬埔寨持股99.9%的微型金融子公司(AMK)也計畫申請升格為當地商業銀行,以深耕東南亞新興市場。這些動向顯示,上海商銀正逐步從傳統市場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採取「立足臺灣、布局亞洲」的發展策略。
總體而言,上海商銀在臺灣金融市場中的競爭策略,可歸納為:堅守穩健原則、聚焦利基客群、強化服務特色,並緊跟金融科技與國際化潮流。這種策略讓它在大者恆大的金融戰國時代,依然保持自己的發展節奏與特色,成為市場上一股獨具風格的力量。
上海商銀未來展望與策略走向
展望未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將秉持其一貫的務實與創新精神,在變幻莫測的金融環境中尋求新的突破與成長點。以下幾個方向,可望成為上海商銀未來策略走向的重點:
1. 營收多元化與新利基開發: 在傳統利息收入之外,上海商銀將持續擴大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包括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財資交易收入、跨境服務收入等。透過強化財富管理部門、升級財資交易系統和團隊,該行期望在手續費及金融市場業務上取得更大貢獻,降低對利差的依賴。此外,面對市場利率可能趨於高原甚至反轉,銀行將積極尋找新利基市場,如銀髮金融(退休理財、以房養老等)、綠色金融(綠能產業貸款、碳權交易等)以及多元支付(電子支付結盟,跨境電商金流等)。這些領域符合未來社會趨勢,也有利於開創新的獲利來源。
2. 數位轉型深化與科技創新: 數位轉型在上海商銀未來仍是關鍵戰略之一。預計該行將投入更多資源於AI人工智慧應用,如智慧風控模型、個人化理財推薦,以及RPA機器人自動化流程,以提高營運效率與服務品質。同時,開放銀行和開放金融將進入2.0階段,上海商銀可望釋出更多API,與外部合作夥伴共創服務,提供客戶更完整的金融生態系。例如,未來不排除與電商、旅遊、醫療等平台串連,提供一站式金融解決方案。銀行內部也將持續強化大數據分析能力,透過數據洞察精準行銷,並適時導入區塊鏈技術於供應鏈金融、數位票據等領域。簡言之,上海商銀將以「金融+科技」雙軌驅動,打造智慧銀行。
3. 海外版圖擴張與國際接軌: 隨著國際佈局愈加重要,上海商銀未來將穩健拓展海外據點。短期內,日本、澳洲等成熟市場及東協新興市場都是潛在目標。預期該行會審慎評估各國法規與市場潛力,採取自行設立或策略合作等方式前進海外。例如,可能在日本與當地銀行或臺商團體合作設立分行,以服務赴日投資的臺灣企業;在東南亞則透過升級現有辦事處為分行或併購當地中小銀行的方式落地。此外,上海商銀也將深化與香港上海商業銀行的協同效應,雙方共享客戶資源、產品經驗,共同開發大中華區跨境金融業務。在國際金融監理規範方面,該行會主動對標巴塞爾協定最新資本與風險控管要求,確保與國際最佳實務接軌。國際評等的維持和提升亦是重點,以便在海外市場展店或募資時享有較佳信譽。
4. 持續強化ESG競爭力: 未來的金融業競爭,不僅比規模和科技,ESG表現也將成為勝負關鍵。上海商銀預計將把永續理念更深地融入公司策略,包含繼續推進其碳中和目標實現,開發更多綠色金融商品(如永續連結貸款、綠色債券承銷等),以及加碼對社區發展和公益的投入。藉由成為永續金融的領航者,銀行不僅可獲得國際投資人青睞,也能吸引重視ESG的年輕客戶群,提升品牌價值。
5. 人才培育與組織傳承: 百年銀行的傳承與創新,歸根究柢在人。上海商銀未來將著重數位人才、風控人才及國際金融人才的培育與延攬。一方面持續強化內部教育訓練、建立數位人才庫,另一方面適度從科技業、外商銀行延攬專業人士,以注入新思維。此外,管理階層的接班規劃亦將是重點,使得新生代領導者能逐步承擔重任。在家族持股方面,創辦人家族成員仍在董事會居重要地位,未來可能持續透過專業經理人制度與家族監督並行的方式,確保企業治理與企業文化傳承兼顧。
結語而言,站在百年基業之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已然踏入新的里程。面對數位化、國際化以及永續經營的挑戰與機遇,上海商銀展現出穩健中求創新、傳統中帶變革的韌性。對臺灣一般民眾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將持續從這家銀行獲得可靠且進步的金融服務。不論是存款理財、房屋貸款、企業融資,抑或行動支付、新興投資,上海商銀都將與時俱進地提供更佳的體驗。同時,作為社會一份子,我們也期待看到這家銀行在公益慈善、環境永續上帶來更多正面影響。未來的上海商銀,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官方網站 – 發展沿革暨得獎紀錄scsb.com.twscsb.com.tw
-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官方網站 – 行史館(創立背景及歷史)zh.wikipedia.orgzh.wikipedia.org
-
- 維基百科: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條目zh.wikipedia.orgzh.wikipedia.org
-
- MoneyDJ財經知識庫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公司簡介與經營現況moneydj.commoneydj.com
-
- 經濟日報 – 上海商銀股東會/小股東盼配2元 總座承諾「會努力」(2024年6月21日)money.udn.com
-
- 鉅亨網 – 上海商銀續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 財富管理啟動二代傳承服務(2023年6月13日)news.cnyes.comnews.cnyes.com
-
- 經濟日報 – 上海銀拓版圖 擬設日、澳分行(2024年6月19日)money.udn.commoney.udn.com
-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官方網站 – 個人金融產品(指數型房貸介紹)scsb.com.twscsb.com.tw
-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官方網站 – 個人金融產品(活用型房貸介紹)scsb.com.twscs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