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銀行深度分析|歷史沿革、金融產品、房貸利率與未來展望

京城銀行(King’s Town Bank,全名京城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臺南市的商業銀行,其前身可以追溯至民國37年(1948年)在南台灣成立的臺南區合會儲蓄公司。創立之初,京城銀行以傳統合會(俗稱標會)的形式為當地居民提供儲蓄及放款服務,營業範圍局限於雲林、嘉義、臺南等南部地區。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與《銀行法》於1975年公布實施,該合會儲蓄公司依規定轉型為專業銀行。自1978年1月1日起,正式改制為「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簡稱臺南企銀),並於1978年1月5日開辦對外銀行業務。1983年7月20日,臺南企銀股票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05年,知名建設公司「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入主臺南企銀,斥資取得將近40%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隨後銀行進行大規模增資,引進京城建設的資金。在2006年5月3日,臺南企銀正式更名改制為「京城商業銀行」,自此定名為京城銀行。改名後的京城銀行由蔡天贊家族掌控經營,至2014年蔡氏家族淡出,由戴誠志家族接手經營權。截至近年,戴誠志先生擔任京城銀行董事長,總經理為姜宏亮先生。京城銀行的企業識別以臺南市市花鳳凰花為意象,象徵其深耕地方的精神。

作為南部起家的銀行,京城銀行的據點隨業務成長逐步向全台拓展。分行網路方面,截至2023年全臺共有66家營業據點。其中約43家位於雲嘉南地區,其餘則分布於北部14家、中部4家以及高屏地區5家,並設有1家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提供離岸金融服務。京城銀行是目前臺灣僅有的兩家總行設於南臺灣的銀行之一(另一家為高雄銀行)。由於網點多集中於臺南、高雄等地,京城銀行在當地累積了固定的客群與口碑,但在中北部的據點相對有限。為了均衡版圖,京城銀行近年也積極北上展店,例如2015年增設彰化分行,以期在臺灣西部各縣市都設有營業據點。截至目前,該行資本額約新臺幣112億元,員工人數接近千人,總行地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506號。

在業務定位上,京城銀行傳統上以服務地方中小企業及個人金融為主。其成立初期就專注於中小企業融資,因此取名「中小企業銀行」。即便改名為京城銀行後,依然延續服務地方經濟的宗旨。儘管規模不及國內大型銀行,京城銀行深耕南部,被媒體譽為南臺灣的銀行「南霸天」,在雲嘉南地區擁有穩固的根基與影響力。總體而言,京城銀行歷經逾70年的發展,從民間合會轉型成上市商業銀行,見證臺灣金融環境的巨變。同時,透過策略性增資與改制,逐步擴大版圖,在台灣金融版圖中建立起獨特的區域性銀行定位。

提供的主要金融產品與服務

京城銀行作為全功能商業銀行,提供多元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以滿足一般大眾與企業客戶的需求。以下是其主要業務概要:

    • 存款業務:京城銀行提供各類新臺幣及外幣的存款服務,包括活期存款、支票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在利率方面,該行一般活期存款年利率約0.59%,活期儲蓄存款年利率約0.695%,定期存款依期限長短約在1.2%~1.5%區間(以2023年公告值為例)。銀行也提供外幣存款及匯兌服務,方便客戶進行外幣交易與國際匯款。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銀行80%的存款來自其深耕經營的雲嘉南在地客戶,顯示該行在南部居民與企業心中具有一定信任度。

    • 放款與授信:放款業務是京城銀行營收的主要來源,約佔營收六成以上。該行承作短期、中期、長期各種貸款,包括個人信貸、小型企業貸款、大型企業融資及票據貼現等。早期京城銀行即積極支援在地中小企業資金需求,近年更將企業金融(企金)業務作為重心,放款結構中企金貸款比重高達約88%,遠高於個人消費性貸款占比。此外,京城銀行也辦理國內外保證信用狀等授信相關服務,以滿足企業貿易往來中的融資需求。

    • 信用卡業務:有別於大多數同業,京城銀行目前沒有自行發行信用卡。該行在2000年代中期曾經拓展信用卡業務,但由於發卡量偏低,加上2006年臺灣爆發個人信貸與卡債風暴(俗稱「雙卡風暴」),銀行出於風險控管考量做出策略調整。2010年京城銀行宣布全面停辦信用卡業務,將原有約四萬張流通信用卡客戶轉由台新銀行接手經營。此後京城銀不再發卡,而是專注於核心存放款與財富管理等領域。儘管如此,客戶仍可透過該行與其他銀行合作推出的聯名卡或金融卡享有基本的刷卡與轉帳功能,只是在獨立信用卡產品方面,京城銀已退出市場。

    • 財富管理與信託:為滿足客戶投資理財需求,京城銀行自2005年起取得核准開始經營財富管理業務。該行配置有理財專員提供量身規劃服務,銷售包括基金、債券、保險等金融商品。然而由於京城銀客群結構及規模所限,其財富管理收入占比相對不高(約僅2%)。此外,該行亦經營信託業務,如代客理財信託、遺囑信託、不動產信託等,提供多元資產管理渠道。2020年11月,京城銀行更收購萬泰證券並改名為「京城證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藉此跨足證券經紀與自營業務。透過銀行加證券的佈局,京城集團得以提供客戶一條龍的綜合金融服務,例如銀行與券商合作推出「京好籤」股票抽籤融資產品(後文詳述)等。

    • 外匯與國際金融:京城銀行自1999年起即獲指定辦理外匯業務,2002年成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積極拓展海外金融業務。該行提供即期/遠期外匯買賣、跨國匯款、西聯匯款代理等服務,方便客戶進行國際交易。2021年7月,京城銀攜手西聯推出了全數位跨國匯款平台「京速PAY」,提供24小時線上免開戶的小額外幣匯款服務,提升跨境匯款的時效與便利。外匯業務雖非京城銀營收主力,佔比約6%左右,但對於深耕外貿導向的中小企業客戶而言,這類服務不可或缺。

    • 數位金融服務:(本段僅概要,詳細內容於後文「數位轉型與創新科技應用」章節介紹)配合金融科技潮流,京城銀行亦推出了自家行動銀行App與線上數位帳戶等服務。例如「goyee數位帳戶」提供線上開戶、數位存款和多幣別換匯功能,滿足年輕族群隨時隨地的金融需求;行動App則支援行動支付、轉帳匯款、投資交易等多項功能,提升服務便利性與競爭力。

綜觀以上,京城銀行的產品線雖不像大型金控那樣包羅萬象,但已涵蓋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領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行在信用卡消費金融方面相對保守,轉而將資源聚焦於企業放款利差收益較高的領域,形成了有別於一般銀行的業務結構。這種策略在後續的財務表現中亦有所體現(如後文將述),展現京城銀行「不一樣的銀行」經營風格。

不動產相關的服務與房貸利率詳解

不動產相關貸款是銀行授信業務的重要組成,京城銀行也不例外。該行提供的主要不動產抵押貸款包括房屋貸款(購屋貸款)、土地貸款(土地融資,俗稱土融)以及建築融資(建築工程融資,俗稱建融)等。以下分別就這些產品的特色、利率水準與申辦流程進行說明:

房屋貸款(購屋貸款)

產品特色:京城銀行的房屋貸款主要針對個人購買住宅房產或房屋修繕融資需求提供。貸款期間最長可達20年,但不得超過房屋剩餘耐用年限。貸款成數(額度)則視個案的房屋鑑價、市場行情以及借款人還款能力而定,最高通常可達房價的7~8成,實際成數由銀行審核決定。該行採用指數型房貸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再加碼一定百分比作為實際貸款利率,且為機動利率會隨市場調整。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銀提供「非限制提前清償」與「限制提前清償」兩種方案:若選擇後者則在限制期內提前還款需支付違約金(違約金費率隨借款年限遞減),選擇前者則可隨時提前還款而無違約金。此舉給了借款人較大的彈性來規劃還款。

利率水準:根據京城銀行目前的房貸利率方案,採「前低後高」分段計息。以官方範例說明:若指數房貸基準利率(I)為1.07%,則貸款前6個月利率為 I+0.72%、7~24個月為 I+0.92%、第25個月起為 I+1.38%,各段利率皆隨基準利率變動。依此計算之年百分率(APR)約2.37%。由於近年央行多次升息,市場房貸利率水準較疫情前明顯上揚,據京城銀高層說明,目前一般房貸實際利率約拉升至2.3%左右,仍屬偏低的水準。京城銀行一向追求較高利差,對內規定各分行經理不以削價競爭爭取房貸客戶,「凡是需要殺價(降息讓利)才爭取到的房貸業務一律不承作」,寧可維持利率水準以確保收益。因此,該行房貸利率相對市場平均略高一些,但換來的是較佳的淨利息收入表現。

申辦流程:京城銀行房屋貸款的申請大致與一般銀行相仿,流程如下: (1) 準備資料:借款人需備妥身分證明、財力證明(如薪資單、所得稅扣繳憑單)、購屋契約或房屋權狀等文件;(2) 提出申請:親赴京城銀行任一營業據點提出貸款申請(亦可先行電話或網路諮詢);(3) 案件審核:銀行將對申請人信用、還款能力進行審查,並派專員對擔保房屋進行鑑價,評估可貸額度;(4) 核准與簽約:通過審核後,銀行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契約,設定抵押權(京城銀要求取得第一順位抵押權);(5) 撥款與還款:辦妥抵押權登記後,銀行依約定將貸款金額撥入指定帳戶,借款人依約按月攤還本息即可。整體申辦過程所需時間通常數週,視鑑價與核貸進度而定。京城銀行收取一定的開辦費與手續費(約新臺幣5,000元起),相關費用會在貸款撥款時一併結清或攤入貸款本金。

土地貸款與建築融資

土地融資(土地貸款):土地貸款主要針對建商或地主在購買土地及開發前融資需求所提供。京城銀行在不動產授信方面有個顯著特色:特別重視“魚頭”階段的利潤。所謂「魚頭」指的就是土地開發的最前段。許多建設公司在尚未動工前,需要購置土地並進行重劃、整合,這段期間可能長達2~5年且資金壓力大,傳統上不少銀行認為風險高而不願介入。然而京城銀行反其道而行,從客戶一開始購地就給予融資支持,陪伴建商完成土地開發前置作業。因此,京城銀在土地融資(土融)領域承作積極,並且能夠收取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回報。這種策略讓京城銀在土地開發金融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同時拉抬了整體放款的利息收益。據業者透露,一般建地抵押貸款年利率約可達3%~4%以上,農地可能更高(因風險較高)。京城銀行透過耕耘此「魚頭」利基市場,在台積電等大型廠商近年南部投資帶動土地交易熱潮中,獲得不錯的業績來源。

建築融資(建築貸款):建築融資是指對建商興建房屋或商業大樓過程中提供的融資,風險相對最高,因為建案可能遇到工期延宕、成本超支或銷售不如預期等問題。這部分可以視為開發流程中的「魚身」階段,相較土地和成屋銷售兩端,是銀行最謹慎面對的環節。京城銀行在此領域的策略是審慎選擇,適度為之。由於該行偏好追求高利差且控制風險,對於建築工程進行中的融資案件較少大舉承作。只有在建商資信良好、建案前景穩健的情況下,京城銀才會考慮介入此類建融。同時,針對已進行到一定進度、風險降低的建案,也可能提供融資協助。整體而言,京城銀在建築融資市場的佔比不高,屬於精選客戶、個案經營的方式,以避免陷入爛尾樓或停工風險。然而,一旦承作建融案,銀行也會要求較高的風險溢價利率,以彌補可能的風險成本。

餘屋及其他不動產貸款:除了土地和建築期,京城銀行也相當看重「魚尾」階段的商機。「魚尾」指的是建案完工後的餘屋貸款,即對尚未售出的成屋餘額提供融資。由於央行對餘屋貸款的最高成數僅放寬至三成(為避免刺激房市投機),在房屋已建成的情況下,銀行對這部分放款的風險其實相對低,因為有實體不動產擔保且貸款金額不高。京城銀行目前不動產相關授信占總放款比重約23.64%,遠低於法規上限30%,也低於一般銀行平均的26%左右。因此該行在房貸或土建融方面都有額度餘裕,尚未受到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俗稱限貸令)的限制。穩健的控管使其在不動產市場降溫時也能保持信貸彈性。

綜合來看,京城銀行的不動產授信策略相當獨樹一幟:敢於介入高收益的土地融資與餘屋貸款兩端,謹慎面對高風險的建築施工中階段。這種「抓兩頭、避中間」的手法讓京城銀行在維持資產品質的同時,享有不錯的利息收入。同業中許多銀行對土地融資或餘屋貸款興趣不高,而京城銀善加利用這個空隙市場,逐步建立專業口碑。這也使其不動產放款表現獲得央行肯定,曾被評為遵守央行信用管制的「資優生」銀行之一。未來,隨著台灣房地產市場進入盤整階段,京城銀行在不動產貸款上將持續以穩健獲利為目標,在符合監理規範下靈活調配授信資源,提供客戶所需的資金服務。

銀行的財務體質與年度財報分析

京城銀行近年來財務表現亮眼,特別是2021年至2023年間,營收與獲利大幅成長,在中小型銀行中表現突出。以下從營運成果、獲利能力、資產品質與資本適足等方面,分析其財務體質及最新年度財報:

營收與獲利趨勢:根據財報數據,2023年京城銀行自結合併淨收益為約99.72億元,較前一年增長86%。稅前淨利73.59億元,年增近1.5倍;稅後淨利62.07億元,年增高達1.81倍。這創下該行成立以來的新紀錄,亦讓京城銀行躍升為該年度全台獲利成長率最高的銀行之一。每股稅後盈餘(EPS)達5.59元,較前一年大幅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攀升至13.42%。2023年堪稱京城銀的豐收年,媒體甚至以「銀行獲利王」來形容該年度的亮眼成績。

然而,2022年的業績相對低迷一度成為例外。受國際情勢變動影響,京城銀2022年出現獲利下滑:當年合併淨收益僅53.5億元,稅後純益約22億元(EPS 1.98元),相較前後年度明顯失色。所幸2023年迅速反彈,不僅恢復成長軌道,且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得益於幾項因素:利息淨收益提升(因升息帶動利差擴大及放款規模成長)、投資收益豐厚(該行擁有的股票投資因行情大漲貢獻可觀收益,据報導2023年靠處分AI概念股獲利約20億)、以及呆帳回收進帳(如2018年華映案所提列的16.4億呆帳在2023年處分抵押品,成功回收約19.2億元)。以上因素共同推升了2023年的獲利表現。

進入2024年,京城銀行的獲利水準有所回檔。根據最新揭露資訊,2024全年稅後純益約50.24億元,較2023年衰退約19%,每股盈餘降至4.52元。獲利回降的原因包括全球景氣趨緩導致投資收益減少、放款成長放緩,以及利率維持高檔對放款需求的影響。不過,即便獲利略有下滑,京城銀2024年的EPS仍高於多數同規模同業水準,營運體質保持穩健。該行在2024年持續聚焦提升利差、增加存款規模及控管資金成本等三大經營主軸,以期維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股利政策與股東報酬:京城銀行一直以穩定的現金股利回饋股東聞名。近年每年每股均配發約1.5~2.1元現金股利,即使在獲利較低的年度也盡量維持配息水準。以2023年盈餘而言,股東會通過配發每股3元現金股利,創該行單年配息新高。以當時股價計算,殖利率接近5%,對投資人相當具有吸引力。穩定且慷慨的股利政策使京城銀頗受Dividend族青睞,也反映公司經營階層對小股東權益的重視。

資產品質與風險控管:京城銀行的資產品質在業界表現優異。不良放款比率(逾放比)長期保持極低水準,2023年底僅0.02%,明顯優於同業平均值。回溯過去十多年數據,可見京城銀的逾放比自2010年的0.86%逐年下降,到2014年已降至0.03%左右,之後便維持在0.01%~0.04%之間。這表示該行壞帳極少,放款組合品質相當健康。同時,京城銀行對潛在呆帳提列的備抵也十分充足。2023年底的呆帳覆蓋率高達7,571%,即備抵呆帳餘額是不良貸款的75倍之多。如此高的覆蓋率遠高於一般銀行幾百%的水準,給予資產品質充裕的緩衝保護。這與該行審慎的授信政策和及早認列損失的態度有關。例如對於逾期超過三個月的疑似呆帳,京城銀傾向直接核銷認列損失(之後再設法處分擔保品回收),而非與債務人反覆協商拉長曝險時間。這種積極的風控策略,使其財報數字更加反映保守估計下的真實情況。

資本適足性與體質:在資本結構方面,截至2023年底京城銀行總資產約3,843億元新臺幣,較上年成長,資本結構隨盈餘累積而增強。該年底資本適足率(BIS)為16.58%,一級資本比率15.43%,均較2022年底明顯提升(當年分別約14.05%及12.92%)。這些比率遠高於監理規定的最低標準,顯示京城銀擁有厚實的資本緩衝,可支應業務成長和抵禦風險。此外,根據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2024年3月的評等報告,京城銀行的國際長期信用評等為BBB,本國體系內長期評等為A+(twn),評等展望「穩定」。惠譽指出,該行適當的風險概況、充裕的核心資本和穩健的流動性支撐了穩定評等。同時,京城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現出色,連續七年(截至2023年)獲臺灣證交所公司治理評鑑前5%殊榮,在上市金融保險業中也是名列前茅。這些都反映出其內部管理與財務體質的健全。

營收結構分析:從收入結構看,京城銀行的獲利來源較為單一但集中:利息收入占大宗,手續費及其他非息收入佔比較小。2023年該行各項業務對營收貢獻比大致為:淨利息收入佔比約65%,其中又以企業放款利息為主(企金佔63%、個人放款2%);投資收益佔比約26%;手續費等財富管理收入約2%;其餘如外匯等約6%。可見京城銀相當依賴傳統存放款利差和投資獲利,手續費收入比重偏低。這與其業務策略吻合:著重利差收益豐厚的放款業務,以及靈活運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但相對地,在發展信用卡、基金代銷、保險經紀等手續費業務方面著力較少。這種收入結構雖然少了多元經營的穩定,但在景氣有利時能放大獲利(如2023年),景氣不佳時則較易波動(如2022年)。因此,未來如何平衡利息與非息收入,也是京城銀可思考的方向之一。

總體而言,京城銀行目前財務體質強健:獲利能力突出,資產品質優良,資本水位充足。在中小型銀行中,能同時達到高ROE、低逾放並維持高資本充裕的並不多,足見其經營績效之佳。這也難怪在近年多起金融併購傳聞中,京城銀被視為「賣相佳」的標的,吸引多家金融控股公司有意競親。京城銀行未來若能繼續保持審慎穩健的風格,同時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勇於創新、提高營運效率,其財務表現可望持續維持在同業前段水準。

數位轉型與創新科技應用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席捲全球,京城銀行亦積極投入數位轉型,提升客戶使用銀行服務的便利性與科技體驗。儘管規模不若大型銀行龐大,京城銀行透過幾項創新數位服務,在競爭激烈的數位金融市場中建立起自身特色:

    • goyee數位帳戶:「goyee」是京城銀行推出的純線上數位存款帳戶服務。透過手機或電腦,客戶只需四步驟即可遠端完成開戶(上傳身分證件與影像等),無需親臨分行。開立goyee帳戶後,客戶可同時擁有新臺幣與外幣子帳戶,進行多種幣別的存款與匯兌。「goyee」帳戶強調高便利性與零門檻,例如提供首筆小額存款禮遇、線上24小時換匯功能(支援夜間換匯)。這項服務對於不方便到實體分行的年輕族群或外縣市客戶,具有相當吸引力。一推出即受到市場關注,也顯示京城銀順應「行動優先、數位優先」的趨勢積極作為。

    • 行動銀行App:京城銀行的行動銀行手機應用程式「京城行動銀行」提供完整的行動金融服務。用戶可透過App即時查詢帳戶餘額、交易明細、最新存放匯利率,進行新臺幣及外幣轉帳匯款、繳費、信用貸款試算申請等操作。同時,App內整合了基金投資交易、外幣到價通知、以及西聯匯款快捷服務等功能。京城銀也順應行動支付潮流,支援行動裝置的指紋、人臉辨識登入及簡訊OTP驗證,以確保交易安全。截至目前,該行相當比例的個人客戶已習慣使用線上或App辦理業務——據統計,約有六成以上的交易通過網路或行動裝置完成。面對數位金融服務日新月異、同質性漸高的局面,京城銀仍持續強化App功能與使用者體驗,致力於在數位化浪潮中維持競爭力。

    • 京匯通(Q-Send)/京速PAY:這是京城銀行與國際匯款巨頭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合作推出的全球數位匯款平台。透過專屬App「京匯通」,使用者可以24小時隨時隨地發起跨國小額匯款,將新臺幣轉換為多國貨幣並匯至全球超過200個國家的西聯據點。特色在於免開立銀行帳戶(收款人可至西聯據點領取現金)以及費率低廉,被稱為「京速PAY」平台。例如外籍移工或留學生族群,可用手機App直接匯款給海外家人,省去傳統匯款繁瑣程序。此服務於2021年7月上線,是台灣銀行業首創的線上西聯跨境匯款方案。推出以來廣受好評,也展現京城銀行在數位創新的投入不遺餘力。

    • 企業行動服務:針對中小企業客戶的需求,京城銀行亦開發了「京城企業家」行動應用程式。這款App為企業戶量身打造,結合企業網銀帳號使用,讓財務人員或負責人可以隨時查詢公司帳戶資訊、交易記錄及進行資金調度。企業用戶透過App即可進行轉帳、薪資發放、國際匯款等操作,不再受限於傳統網銀需電腦和VPN的繁瑣。對於講求即時性的商業環境而言,企業行動銀行提升了資金管理效率。此外,京城銀也提供API介接服務,讓企業的ERP系統與銀行系統連線,實現自動對帳及即時交易回報等功能,這些都屬於該行數位轉型的重要一環。

    • 其他創新與科技應用:京城銀行關注金融科技趨勢,逐步導入如行動支付(支援行動金融卡感應支付)、電子簽章(分行數位簽名簽約)、大數據風控(強化授信審查模型)等技術。同時在官方社群平臺上積極經營,設有京城銀行Facebook粉絲專頁、LINE官方帳號,方便即時與客戶互動並提供訊息。在內部流程上,該行近年導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以提升作業效率,並強化資安防護要求,如要求用戶行動設備安裝防毒軟體以使用行動銀行。另外,在永續金融方面,京城銀行也於2022年底簽署加入赤道原則,並於2023年制定永續金融政策,把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納入各項業務考量。這顯示該行不僅在客戶端推動數位化,在風險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上也善用科技工具,與國際趨勢接軌。

整體而言,京城銀行雖然規模中小,但在數位轉型上投入的資源不遑多讓。從數位帳戶、行動匯款到企業App,種種創新舉措可見其企圖心。未來隨著年輕世代成為主要客群,京城銀預計將持續優化數位服務,例如更多元的線上貸款申請、AI客服機器人、行動投顧等都有可能陸續推出。在數位金融服務日趨同質化的今日,京城銀行希望以貼近客需的創新來突顯「不一樣」的價值,為客戶帶來方便也為自身創造新的成長動能。

客戶服務品質與市場口碑

在服務品質與市場口碑方面,京城銀行憑藉紮根地方多年所累積的信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形象。整體而言,其優勢與挑戰並存:

在地深耕與社區信任:由於京城銀行的營業據點集中於雲嘉南等南部地區,許多客戶與該行之關係可謂「街坊鄰里」,往往長達數十年。客戶年齡結構相對偏高,其中不少人將京城銀行視為本地的老字號銀行,對其信任度較高。該行充分利用這層優勢,主動承擔社區責任。例如近年臺灣詐騙案件猖獗,京城銀將反詐騙宣導列為社區關懷重點,結合各分行力量舉辦講座。僅2023年就舉辦了104場反詐騙宣導活動,超過1,400位民眾受惠,提高了當地居民的防詐意識。這類活動不僅保護了客戶的資產安全,也進一步鞏固了銀行在地的良好口碑。

客戶服務與禮貌:在一般金融消費者滿意度調查中,京城銀行並非名列前茅的大型銀行,但也未曾爆出重大的服務醜聞。由於分行人力相對精簡,服務模式較傳統質樸,京城銀給部分老主顧的印象是「誠懇但略顯保守」。在2024年一項銀行電話神秘客調查中,前五名多由國內大型民營銀行包辦,京城銀行未進入前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也顯示部分小型銀行在人性化服務上並不遜色。因此可以推測,京城銀在電話禮儀、態度等基本功上符合業界標準,只是缺乏資源去打造更精緻的服務流程(例如多語言專線、7×24客服等)。不過,由於南部客群對銀行服務的要求相對務實,以當地語言溝通及熟面孔服務更顯親切,京城銀行在這方面具有本土化優勢。尤其對高齡客戶而言,他們更看重的是信任與方便勝過花俏的數位介面,這正是京城銀一直以來耕耘的口碑基礎。

品牌形象與獲獎記錄:京城銀行的品牌形象關鍵詞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其企業標語,體現誠信與堅毅的精神。多年來,該行雖然鮮少大手筆投放廣告,但透過穩健的經營贏得了「績優生銀行」的形象。例如在主管機關辦理的金融評比中,京城銀屢次獲獎:如因資產品質佳而被評為低風險銀行、因公司治理表現優異而連續七年入列治理評鑑前5%。此外,京城銀行也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如成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等政策貸款的承辦銀行之一,在政府專案中提供利率優惠,協助年輕人購屋,這些舉措都為其贏得正面的社會評價。

風波與挑戰:當然,京城銀行也曾面臨服務上的挑戰。2017年曾爆出一起內部理財專員涉嫌盜用客戶存款的事件,涉案員工10年間陸續盜領20名客戶合計約2,650萬款項,被查出後銀行立即賠償客戶損失並檢討內控。此事件一度對銀行聲譽造成影響,也突顯出小型銀行在內控人力與機制上的脆弱。但京城銀事後加強了員工行為監控與雙人覆核機制,並配合檢調單位調查,最終將損害降到最低。整體而言,除上述個案外,京城銀行少有負面新聞傳出,其給予外界的印象仍以穩健守法、保守經營為主。對客戶而言,「至少把錢存在京城銀是安全放心的」——這份信賴正是長年累積的市場口碑。

市場評價與服務特色:在競爭對手眼中,京城銀行的特色在於利潤高、效率高。該行的淨利息收益率(NIM)在銀行圈名列前茅,正是仰賴其不隨意削價競爭的作風。許多中小銀行可能為搶客戶而降息薄利,但京城銀寧可專注服務既有的忠誠客戶,以品質換取合理價格。這種模式讓部分利率敏感度低的客戶(例如重視服務關係的小企業主)成為其死忠客戶。此外,京城銀在處理授信案件上反應迅速、決策鏈短,也是中小銀行的靈活優勢。相較大型銀行層層審批,京城銀能更快給出貸款審核結果,對急需資金的客戶具吸引力。不過,其侷限亦明顯:例如客戶要辦理信用卡、保險、一站式財富管理等服務時,京城銀行的產品線略嫌不足,需要藉由轉介合作來滿足,這可能流失部分潛在客群。為此,該行也透過母公司京城建設及關係企業(三商美邦人壽一度是大股東)建立策略聯盟,但整體金融生態系統仍不如大型金控完整。

總的來說,京城銀行在客戶服務與口碑方面的表現符合其「區域銀行」的身份:本土耕耘深厚、服務態度親切踏實,贏得地方信任;同時也努力趕上現代化服務的腳步,如推行數位服務以服務年輕世代。隨著該行即將併入永豐金控(後述),如何在整併後保持原有的在地特色與服務溫度,並結合更大的資源提供多元產品,將是京城銀行未來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在台灣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與競爭對手比較

京城銀行在台灣銀行版圖中屬於中小型銀行,其市場地位和競爭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規模與排名:就資產規模而言,京城銀行在全臺近40家銀行(包含本國銀行及外銀分行)中排名中段偏後。2023年底資產總額約3,843億元,相較於大型銀行動輒數兆元的資產,京城銀的規模大約只是大型行庫的十分之一左右。若以存款市佔率衡量,京城銀行約占全體銀行存款市場的0.5%左右;放款市佔率約0.6%。這個比重看似不高,但在民營中小銀行中已屬可觀水準。台灣存款、放款業務前十大銀行(如臺灣銀行、國泰世華、中信、合庫、一銀等)合計攬下超過六成市場其餘數十家銀行分享不到四成市場;京城銀能占有約半個百分點,反映其在區域市場擁有一定根基。值得注意的是,京城銀行是臺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本土銀行之一,與高雄銀行一起撐起南部在地銀行的招牌。因此在南臺灣,京城銀行的知名度和地位遠高於其全國市佔率所反映的份量,甚至被喻為「南霸天」級的存在。

競爭對手與定位差異:京城銀行的競爭對手可分為幾類:(1) 全國性大型銀行:如國泰世華、玉山、中信、臺新等民營大行,以及台銀、一銀、合庫等公股行庫。這些銀行網點眾多、產品線齊全,對包括南部地區在內的市場均虎視眈眈。京城銀在零售金融、大型企業金融上難與其正面交鋒,主要透過差異化經營來避開其鋒芒。(2) 區域性中小銀行:如同為中南部起家的高雄銀行、彰化銀行、以及規模相當的聯邦銀行、遠東銀行、華泰銀行等。這些銀行在各自耕耘的區域有相似處,彼此競爭中也有合作可能。例如先前市場曾傳出陸資城市商業銀行有意投資永豐銀行或京城銀行等中小銀行,以切入台灣市場。另外,開發金控(凱基銀行母公司)、中信金控元大金控等都被傳對併購京城銀有興趣。可見京城銀在同級銀行中被視為績優標的。相較其他中小銀行,京城銀的特色在於高獲利能力(2023年EPS 5.59元在所有銀行中名列前茅)、資產品質優,這使其在競爭中佔有一定優勢。其弱項則是業務版圖侷限南部、缺乏金控平台做後盾,難以滿足客戶一站式金融需求。

南部市場競爭情況:南臺灣向來是京城銀行的大本營。在臺南、嘉義等地,京城銀的存款市佔一度高居前列(尤其在臺南當地僅次於大型行庫)。其主要對手除了全國性銀行的分行外,就是高雄銀行及合作金庫這類在南部根深蒂固的銀行。例如高雄銀行由高雄市政府持股,深耕高雄市;合庫銀行在南部農會信用部體系併入後,亦有廣泛據點。相較之下,京城銀以民營身份靈活經營,憑藉對地方中小企業的瞭解與人脈,保有不少忠誠客戶。隨著台積電等產業南移,南部資金需求增長,這塊市場也成兵家必爭之地。事實上,中信銀行、台新銀行等近年積極拓點南下,就是看好南部發展潛力。京城銀雖身處競爭旋渦,但也因為定位清晰(服務地方經濟)而有其不可取代性,許多在地企業主對京城銀的人情味和彈性服務頗為買單。

與競爭者的差異化策略:面對大銀行資源雄厚、小銀行各出奇招的競爭環境,京城銀行採取了幾項差異化策略:首先是利基市場經營,如前述在不動產融資領域挑選魚頭魚尾的特殊利基,以高利潤換取低市佔,這非一般銀行所擅長,因而形成避開競爭的獨門利基。其次是成本控管與效率,京城銀分行雖不多但人員精簡、反應快速,單一分行平均創造的獲利貢獻度不低。再次是風險控管審慎,避免因追逐業績而涉足陌生高風險領域,寧可在熟悉的市場穩紮穩打。這使其歷年呆帳損失遠低於許多對手,在金融風暴中能全身而退(例如雙卡風暴時及早退出卡市場躲過一劫)。最後,在客群經營上著重情感連結,以差異化服務留住客戶,例如針對地方仕紳、中小企業主舉辦聯誼活動,提供客製化理財建議等。這些舉措讓京城銀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客戶生態圈,不致輕易被對手挖角。

總結而言,京城銀行在台灣金融市場屬第二梯隊的選手,以南部為根據地,在區域市場具備舉足輕重的角色。它與大型銀行不是正面硬碰,而是扮演補充者的角色,滿足一些大型銀行顧及不到的市場縫隙。與同級銀行相比,京城銀以高獲利、低風險著稱,這使其脫穎而出,也因此成為多方競逐的併購目標。未來在永豐金控旗下(詳見下節)揮軍全國市場後,如何保持自身特色並融入更大的體系,將決定京城銀行能否在競爭版圖中繼續書寫成功。

最新動態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京城銀行最受矚目的動態,莫過於被金融控股公司併購的重大進展。2024年12月27日,永豐金融控股公司宣布通過與京城銀行的股份轉換協議,將以總交易金額約新臺幣599億元取得京城銀行100%股權。此併購案採取現金+換股的模式進行:每持有1股京城銀行股票的股東,將獲得現金26.75元外加1.15股永豐金控普通股作為對價。交易完成後,京城銀行將成為永豐金控旗下全資子公司,並預計於2025年10月完成股份轉換、股票下市。後續計畫在2026年第4季前,由永豐金控旗下的永豐商業銀行(即永豐銀行)吸收合併京城銀行,兩行正式整併為一。這意味著深耕臺南近半世紀之久的京城銀行,將在未來兩年內走入歷史,納入更大的金控版圖中。

併購動機與影響:永豐金控(代號2890)斥資599億收購京城銀(代號2809),主要看中的是京城銀行在中南部市場的佈局和其穩健的獲利能力。永豐金旗下原有永豐銀行的分行網路多集中在北部和六都都會區,而京城銀在雲嘉南及屏東等地擁有密集據點,雙方網點分布具有高度互補性t。併購完成後,合併後的新永豐銀行將擁有191處國內營業據點,一舉超越台新銀與中信銀,成為全台分行數第二多的銀行(僅次於合作金庫銀行)。同時,永豐銀行的存款市占率將由3.74%提高至4.24%,放款市占率由3.79%提高至4.37%。資產排名也可望由原本第13名前進至第12名。對永豐金而言,這起併購可迅速拓展南部版圖、增加市占,同時獲得京城銀高收益的放款資產,帶來綜效。對京城銀行而言,加入金控大家庭後,客戶可享有更多元的金融服務(如永豐金旗下證券、票券、創投等資源),經營規模擴大也能降低營運成本。尤有進者,金控平台下能交叉行銷,譬如京城銀的南部客戶可更便利地取得永豐的信用卡、數位金融、財富管理產品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產品線的不足。

員工與客戶權益安置:針對此次併購,永豐金控、京城銀行及京城銀工會三方已於2025年5月簽署員工安置計畫。永豐金承諾:京城銀行全體員工將原員原職留任,並善意保障其原有權益。未來合併進行時,將確保勞資和諧、不裁員、不減薪,以穩定軍心。對廣大京城銀客戶而言,金管會也要求併購雙方做好客戶權益維護,在合併過渡期間所有京城銀的存款、貸款、投資業務條款不變,待正式合併永豐銀行後再逐步統一系統與契約。因此短期內客戶幾乎不受影響,仍可至原京城銀各分行享受服務;長期則可期待更完善的一體化服務(如更多分行據點、更廣的ATM網路、更多元商品選擇等)。這對南部地區的金融消費者來說,可能是一大利多:他們既保有在地熟悉的服務團隊,同時背後支援的是一家全國性金控的資源。

未來展望:隨著京城銀行併入永豐金控已成定局,其品牌未來走向備受關注。根據公告,預計2026年下旬京城銀行將完全整併入永豐銀行體系。屆時「京城銀行」這一商號可能走入歷史,南臺灣將少一家獨立銀行品牌。然而,京城銀多年累積的在地價值不會消失,而是轉化為新永豐銀行的一部分。永豐金高層表示,併購後將有效整合雙方資源,透過調整業務結構發揮綜效:如把永豐銀的消費金融、數位金融強項引入南部市場,同時將京城銀的企業放款專長和客群關係擴展到全台。合併後的新永豐銀行可望成為一家更均衡發展的銀行,在南北區域皆有深耕,業務版圖涵蓋傳統與創新領域。對京城銀行自身而言,被併入亦未嘗不是最佳選擇之一。近年金融環境利潤空間壓縮,中小銀行若不抱團往往難以長期競爭。京城銀雖獲利能力強,但在數位轉型、國際布局等面向都受制於規模,加入金控有助於突破資源限制。同時,京城銀行多年來穩健的風控文化與業務經驗,也會注入永豐銀的基因中,使合併後銀行在授信政策、南部市場經營上受益。

展望未來,併購整合是一大挑戰,但亦孕育新機。短期內京城銀行將專注于平穩過渡,確保系統、人員、客戶的順利交接。長期而言,待完全融合後,原京城銀的分行將掛上永豐銀行招牌,客戶習慣也需調適到新的服務模式。如何讓老客戶接受改變,同時讓新客戶認同合併後銀行的整合形象,是未來行銷重點。以現行計畫,2025年10月京城銀股票下市後,永豐金控將在一年內完成整併。可以預期2025-2026年間,永豐銀行和京城銀行將在業務和文化上進行磨合。樂觀來看,兩者的結合可謂「如虎添翼」:前者得到業績成長契機,後者找到長遠發展靠山。未來新永豐銀行若能妥善融合兩者優勢,在南部延續京城銀的關係經營之道,在全國發揮永豐的創新服務能力,其市場地位有望更上層樓。

除了併購議題外,京城銀行本身也不忘持續強化內功。例如該行投入的ESG永續金融工作將繼續推進,預計在永豐金的資源支持下,有機會推出更多綠色金融產品或融資方案,契合全球環保趨勢。此外,在數位金融上,併入永豐後的整合系統可望帶來技術升級,京城銀客戶將能享受更流暢的數位體驗,這對提升競爭力亦有助益。最後,人才與組織文化整合也是展望的一部分:京城銀的團隊規模雖不大但忠誠度高,如何在新的組織架構下留任培育,發揮他們對南部市場的洞察,將決定永豐金這樁併購的最終成效。

總結京城銀行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一間地方銀行在趨勢洪流中的抉擇與轉型。從早年服務合會鄉里的「臺南企銀」,一路走到今日融入金控體系,這家銀行始終秉持著精誠穩健的經營理念,為股東創造價值、為客戶提供服務。未來在更大的舞台上,原京城銀行的精神與傳承將繼續發光發熱。對一般台灣民眾而言,此次併購也再次印證金融市場「大者恆大、整合創新」的趨勢。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走進永豐銀行於臺南或嘉義的某家分行,依然能感受到昔日京城銀行所帶來的親切與專業——只是招牌已換,新篇正啟。

參考資料

    • 104人力銀行 – 京城銀行公司介紹:企業社會責任摘錄104.com.tw

返回頂端